close

中國時報【許文貞╱台北報導】

鄭美淑手下的藍染員工,每天上工的第一件事就是「看缸」。「要維持好染缸的狀態,先看染缸呈現的顏色是不是染料還原態的墨綠色,還要測酸鹼值。為求保險,要拿一塊布試染。之後看情況決定添加染料,或是半年到一年要清一次缸,洗掉缸底的石灰汙泥,不然染出來的布料會灰灰的不夠漂亮。」

幾句話就能講完的染缸維護流程,背後卻是55歲的鄭美淑累積了10餘年的藍染經驗,最近她雲林縣古坑鄉手冊換贈品將這些經驗寫成《又見一抹藍》一書出版。

種山藍製染料一條鞭

在化學合成染料量產之前,人類都是依靠「染色植物」將布料、食物上色,台灣也不例外,多雨、潮溼的氣候特質更有利於藍靛染料植物「山藍」的生長。在化學合成染料充斥的現代,難以想像藍靛染料的製作在台灣曾經尋常可見。特別是1850年到1905年間,台灣山藍的栽種面積一度高達3000甲,藍靛染料更是當時台灣貿易輸出品第3名。

藍靛功夫全在細節中

然而20世紀初德國發現化學合成藍靛染料的方式之後,傳統的藍染工藝式微,染色植物成為教科書中被跳過的文字。「我在求學和自己教書的時候,染色植物都被草草帶過。」由於和先生經營民宿,有意拓展業務,加上鄭美淑在員林農工任教期間,想開設染色植物相關課程,於是決定投入學習藍染知識。

具有農學背景的鄭淑美,除了學染臺中市北屯區媽媽贈品色技法,她特別在意染料的品質。「如果沒有品質好的染料,就無法染出顏色漂亮的布。」鄭美淑說,或許是過去念過農學碩士,學過做研究的方法,讓她有耐心不停的實驗,只是「想做得更好」。

染料應用開發高雄市左營區全美語補習班新領域

鄭美淑於是從2006年開始在民宿所在的苗栗三義鄉種植山藍,透過反臺中市豐原區托兒所補助覆實作,研究出製作流程的所有細節。像是山藍採收後,得先浸泡,溶出葉子中水溶性的「原靛素」。然後是「打藍」,加入石灰乳不停循環攪拌打入空氣,將原靛素氧化得到「藍靛」。藍靛沉澱再經純化之後,才會裝罐封存臺南市安南區幼兒美語老師,需要的時候才加入染缸。染缸中則用發酵菌和木灰將藍靛重新還原成染料。只要一個環節出狀況,就無法染出好的藍染布料。

在鄭美淑的努力之下,除了藍靛染料的品質佳,追求傳統自然的精神也開發出染料新的應用領域。「像是藍靛副產品『青黛』的藍,薑黃、梔子的黃,都可以做食用染料。」如今鄭美淑除了先生、兒子的全力支持,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員工,從無到有,一點一滴的找回台灣傳統藍靛染料的製作工法。

南投縣國姓鄉寶寶手冊贈品2016>雲林縣二崙鄉媽媽免費贈品


arrow
arrow

    pxljp9drxt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